在艷陽高照的夏季,來到位於雲林縣口湖村的成龍溼地,熱風隨即襲來,
一走進溼地,卻可以感受到溫度降了幾度,以及鳥鳴交錯不絕而耳,
花草植物點綴充滿生氣的色彩,但這片美麗的溼地卻是"意外"的禮物。
口湖村位於西南沿岸,長期依賴抽取地下水作為養殖或農業灌溉之用,
民國75年的颱風災害造成海水倒灌、淹水不退,讓原本賴以維生的農地及魚塭淹沒成濕地,
這非自然形成的溼地是魚蝦蟹類、鳥類的天堂,但卻是當地居民永遠的痛......。
10年前農委會林務局以「生態休耕」的名義,補助田地受損的居民,
並讓濕地環境生態得以自然發展。而在6年前,林務局與觀樹教育基金會合作,
希望能透過「環境教育」帶領當地居民探尋成龍濕地未來的可能性。
此後,「成龍溼地Longstay」與「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節」每年舉辦至今。
今年邁入第六年的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節,主題為「易碎品,小心守護」,
由來自臺灣、加拿大、義大利、德國、日本的5名藝術家進行駐村創作,
展期5月起,藉此提醒大家珍惜土地,共同保護這易碎的環境。
除了今年的5件新作品,在成龍溼地還可以看見一些歷屆作品,
雖然完整度已不如前,卻更能看出融於環境中的巧妙之處,
環境藝術從不考慮永久保存的課題,回歸大自然才是這些作品的歸宿。
此外,村裡也很值得來逛逛,看見村民及藝術家的巧思,
看見閒置空間再利用,也看見村民們攜手改善居住環境的用心,
這片溼地不再是當地居民的痛,而是改變沒落鄉村的契機。
土地|Marisa Merlin(義大利)
水核心|Roger Rigorth(瑞士/德國)
遊龍|李朝倉(臺灣)
村民做的涼亭,上方用乾草、花布編織,周圍的蚵殼可以遮擋陽光,又是發出悅耳聲響的風鈴。
辦桌 |經過這時,剛好是中午,附近村民家中傳來陣陣香味。
活地景|Christopher Varady(澳洲/加拿大)
這裡以前是當地孩子的小學堂,經過居民巧手改造,成為當地居民聚會的地方,也是小朋友的圖書館。
彩虹船|関口恒男(日本)
ChengLong Wetlands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Art Project
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計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