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正值邁入第三屆的2017潮藝術的徵件期間,
翻著2016潮藝術的照片,也想起這二年多來的變化,
前陣子在Instagram爆紅的飛天掃把,依舊矗立於與基隆嶼相望的復育公園,
但獵奇遊客來到現場,也許會對歷經數月風吹雨打的大掃把有點失望。
目前正值邁入第三屆的2017潮藝術的徵件期間,
翻著2016潮藝術的照片,也想起這二年多來的變化,
前陣子在Instagram爆紅的飛天掃把,依舊矗立於與基隆嶼相望的復育公園,
但獵奇遊客來到現場,也許會對歷經數月風吹雨打的大掃把有點失望。
聽說武陵農場的櫻花開了,這幾天有空嗎?那我們上山吧!
漸漸習慣初春時上山走走,無論氣候變遷的影響有多少,無論花開花落了多少,
像是來見見一年一會的朋友,有曾經的熟悉,也有自然而然的變化。
三年一科為期8天7夜的「東港迎王平安祭典」,是臺灣海洋文化與東港漁業文化的象徵,
從清乾隆年間傳承百年至今,在台灣的王爺信仰及祭典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,
已成為東港地區特有的迎神廟會活動,也於2011年列入國家重要無形文化資產,
去年到臺東看臺灣設計展時,發現了這個有意思的工業遺址,
當時相機鏡頭壞了,照片充滿著朦朧美,因此照片被我擱在一旁,
之後看了幾個國內外工業遺址的案例,包含之前吵翻天的臺北機廠(其實華山及松菸都是...)
漫遊台南多次,但從未在熱鬧的夏日時節,
而這次是隨著台南每年舉辦的七夕嘉年華,
感受到這座「愛情城市」傳遞的浪漫氣息。
八斗子,對於許多人來說,是個陌生又遙遠的地方,今年卻因「潮藝術」的出現,為這漁村帶來了新的視野及想像。取名為「潮」,是因為緊臨著海洋、海潮、潮境,而另一層意思是新浪潮、潮流,想以從未出現在基隆的環境藝術,顛覆既有的公共藝術觀念,並帶動一股關切海洋議題的潮流。那「環境藝術」又是什麼呢?近年來臺灣發展環境藝術的案例不少,但其概念還很模糊,簡單來說,是以大地為畫布,在自然環境中進行的藝術創作型式,並強調創作素材也取於自然,從不考慮永久保存的課題,回歸大自然才是這些作品的最後歸宿。
在艷陽高照的夏季,來到位於雲林縣口湖村的成龍溼地,熱風隨即襲來,
一走進溼地,卻可以感受到溫度降了幾度,以及鳥鳴交錯不絕而耳,
花草植物點綴充滿生氣的色彩,但這片美麗的溼地卻是"意外"的禮物。
這天加入老屋走讀的行列,跟著孫啟榕老師走進齊東街,認識台北市保留最大範圍的日式宿舍群,
很難想像在華山文創園區旁的精華地段,還保留著多棟已修復或待修復的官舍。
已不是第一次看見老屋新生的例子,但確是第一次對日式宿舍有深度的了解,
看見這張照片的感動,也許只有身歷其境的十分之一,
遇見這般風景的時機,也許只剩流星劃過天際的好運。
過年期間各景點湧現人潮,但還是想趁著休假出門走走,
很久沒到復興鄉拉拉山,印象中這裡是遠得要命的地方,
並不是因為路程遙遠,而是因為彎曲的道路讓我每去必暈車,
這隻黑貓在想些什麼呢?你跟我一樣火冒三丈嗎?
今年的桃園地景藝術節,在廢棄的海軍桃園基地舉行,
早上的好天氣,一掃冬季綿雨的陰霾,
是誰?悄悄喚起了春天的到來,
是誰?在海風下依舊挺立盛開。
徐冰是誰?
前陣子在北美館網站看到時,腦袋馬上打了個大問號?
後來老師推薦要來看這展覽,才發現這裡真是個寶庫啊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