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斗子,對於許多人來說,是個陌生又遙遠的地方,今年卻因「潮藝術」的出現,為這漁村帶來了新的視野及想像。取名為「潮」,是因為緊臨著海洋、海潮、潮境,而另一層意思是新浪潮、潮流,想以從未出現在基隆的環境藝術,顛覆既有的公共藝術觀念,並帶動一股關切海洋議題的潮流。那「環境藝術」又是什麼呢?近年來臺灣發展環境藝術的案例不少,但其概念還很模糊,簡單來說,是以大地為畫布,在自然環境中進行的藝術創作型式,並強調創作素材也取於自然,從不考慮永久保存的課題,回歸大自然才是這些作品的最後歸宿。

  「潮藝術-2015國際環境藝術季」自去(2014)年12月開始徵件,截至2015年2月共收到超過200件來自56國的提案,這多虧了目前定居於美國的策展人艾婕音(Jane Ingram Allen),長期在臺灣及國外耕耘環境藝術的豐厚成果。徵件結束後,策展人以他的策展專業進行初選,並與海科館透過視訊會議討論出複選名單,3月策展人從美國抵達台灣,到海科館實地勘景,透過提案內容試想現地創作的情景,並考量創作主題、作品概念、創作難易、安全性、環境的適切性等,最後決選出9件作品(國外6件及國內3件),共9組作品10位藝術家。以往在臺灣的環境藝術策展經驗中,少見有這麼多作品同時進行,對於首次策畫環境藝術季的海科館來說,無疑是個很大的挑戰。

  此次參展藝術家分別來自臺灣、印度、印尼、美國、英國、德國、烏克蘭等國家,他們於5月14日抵達海科館後,進行為期25天的現地創作。藝術家們在認識海科館園區的環境後,各自選定了作品設置地點,並開始準備材料及工具,也與海科館招募的藝術推手共同創作。藝術家忙著創作,館方人員及志工也不得閒,幾乎每天上演支援前線的工作。這段期間,藝術家們住在八斗子附近的社區民宅中,中午吃著八斗國小的營養午餐,晚上他們有時聚會煮火鍋,相約去海鮮餐廳,或是到八斗夜市嘗鮮,臨近的調和傳統市場也是他們採買的好地方。

  看見作品一步步構築、塑形、完成,創作出「夢之船」、「漂浮島嶼」、「走進海的房子」、「聲音穹頂」、「黑鳶展翅」、「來自海洋的代言人」、「流亡的珊瑚」、「光之洗禮」和「頭足家族捉迷藏」等作品,勾勒出藝術家想傳達的想法:實現永續海洋的意念,喚起對海洋的悸動,凸顯海洋污染及廢棄物的問題,探討珊瑚礁及魚類的生存困境。除此之外,潮藝術更進一步與環境產生共鳴,與人進行對話,並透過作品串起地區的連結,以表達今年主題「Paradise:Sustainable Oceans 看見博物館城」,藉由藝術柔性的發聲,引領民眾重新認識八斗子,喚起人們對海洋的關注,讓藝術行動成為改變的力量。




〔走進海的房子 House of the Sea〕
Michael and Anna Rofka|Germany & Ukraine 德國&烏克蘭
創作材料:竹子、麻繩、貝殼、漂流木
設置地點:環保復育公園

Michael and Anna是對異國戀夫妻,常到世界各地從事藝術工作。他們的作品位於復育公園,與基隆嶼相望,是個貝殼狀的巨大作品,這形狀來自於藝術家在基隆的海鮮餐廳吃到的海螺,很有在地意味。藝術家希望大家能走進海的房子,除了看見貝殼的美麗紋路及構造,運用聽覺、觸覺感受環境帶來的靜謐,也許還能聽見來自海洋的呼喚。






|不經意的景窗。



|貝殼美麗的螺旋形狀。











|藝術與地景相伴。





〔流亡的珊瑚礁 Exiled Reef 〕
Kuei-Chih(Chris) Lee 李蕢至|Taiwan 臺灣
創作材料:漂流木、木棒、麻繩、回收漁網、回收竹筷
設置地點:環保復育公園

Chris 經常在國內外駐村,並透過藝術創作關注環境問題,他曾住在基隆,對於海洋不陌生,這次他使用與海洋很有關係的漂流木進行創作,再次用藝術為自然環境發聲。成長的家園沒了,生活的環境變了...於是,流離失所的珊瑚礁出現在岸邊,漁網不是裝飾品,而是忠實呈現他們在海底的生存困境。


|作品融入環境,成為小麻雀的遊樂園。



|隨著季節更迭。



|可愛的女孩說牠是劍龍! 其實...你看它是什麼,就是什麼。







|海上景窗。



|花都開好了。



|人與藝術的相遇。




〔聲音穹頂 Resounding Dome 〕
Rudi Punzo|Italy 義大利
創作材料:竹子、漂流木、麻繩、貝殼、回收腳踏車、回收金屬
設置地點:潮境公園

敲下一聲Fortune Bell!顛覆了我對環境藝術只用眼睛感受的印象。來自義大利的Rudi不只是環境藝術家,也是位聲音藝術家,擅長自製動力裝置進行聲音藝術表演,在基隆創作期間,還受邀到臺灣的前衛聲音藝術演出平台「失聲祭」演出。《聲音穹頂》分為三個部分,中間是以回收腳踏車拆解組裝而成的的裝置藝術,用手推動裝置開關,幸運的話,第一次就能響起清亮的聲響。另一件作品是像蹺蹺板搖動竹筒,搖出療癒的海潮聲音。第三件則是左右搖動裝置讓上方的貝殼及牡蠣殼發出清脆的聲音。你多久沒靜下心聽聽海洋的聲音呢?



















〔黑鳶展翅 Black Kite Bench〕
Sarah Haviland|USA 美國
創作材料:竹子、麻繩、墨水
設置地點:潮境公園

來自美國的Sarah常以鳥類作為創作題材,而且金屬才是她擅長的,但到了臺灣她想試試更貼近在地的素材,用竹子創作出展翅的黑鳶。孤傲的黑鳶駐足海岸,展翅帶著隻字羽狀信息,告訴人們...請記得這片美麗的海洋,否則將跟牠一樣,逐漸消失於人為破壞的環境中。期待有一天,潮境的天空能看見黑鳶自由翱翔空中。


|炯炯有神。







|羽翼承載眾人對海洋的祝福。



|藝術家希望大家能坐下看看美麗的海。





〔光之洗禮 Light Receiver〕
Yi-chun Lo 羅懿君|Taiwan 臺灣
創作材料:竹子、麻繩、線材、回收玻璃瓶、回收漁網
設置地點:區域探索館戶外平台

漁船燈火是懿君對基隆的美好回憶,也是這次創作的靈感來源。不管是表現燈光的酒瓶底部,還是竹子結合漁網的創作方式,只能說是藝高人膽大,令人驚豔!竹構造的韌性、延展、變化表現出八斗子多樣的面貌,無論是白天的光影還是晚間的漁船燈火,都是人與環境間的美麗對話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〔來自海洋的代言人 Spokesmen of the Ocean〕
Sue Bamford|UK 英國
創作材料:回收塑料、舊漁網、海洋廢棄物
設置地點:海科館園區各處

Sue來自英國南方的漁村,對於海並不陌生,頂著一頭維持了20年的粉紅色頭髮,走在八斗子街頭特別顯眼。她的作品散落於海科館,這支淨灘軍隊從海洋而來,身體有點髒,造型有點奇怪,但其實都是人類拋棄於海中的物品。他們化身成風格迥異的小人物,要向人們傳達重要信息,珍惜守護海洋。










|這幾位“美女”是藝術家送給屋主的禮物。









〔夢之船 Dream Boat 〕
Ashish Ghosh|India 印度
創作材料:竹子、漂流木、貝殼、棉布、天然纖維繩、天然染料
設置地點:水準原點(長潭漁港旁)

夢中的孟加拉傳統漁船,將載著民眾塗鴉的船旗及對海洋的祝福,航向每個人的心中,傳達永續海洋的理念。


















〔漂浮島嶼 Living in Rompong〕
Firman Djamil|Indonesia 印尼
創作材料:竹子、麻繩、貝殼
設置地點:海科館站

來自家鄉的水上建築,四周懸掛著牡蠣殼,希望能吸引魚群駐足。魚群不來卻吸引了昆蟲、蝴蝶,在微風吹拂下,伴著清脆的聲響翩翩起舞。


|如果在海中,這裡會是魚群的棲息所在。
















〔頭足家族捉迷藏 Octopus Gathering〕
Hung-Wei Lin 林宏維|Taiwan 臺灣
創作材料:回收塑膠瓶、光碟片、浮球、生活廢棄物
設置地點:人行天橋(北寧路上)

宏維除了是位藝術家,也是基隆女中的美術老師,這次他將潮藝術帶入課堂,帶領學生運用生活廢棄物傳達海洋環境問題。佔據人行天橋的章魚、鎖管、軟絲們有點生氣,因為人類破壞了他們的棲息地,這些難以分解的回收物,正是他們逐漸消失的原因之一。
















。‧。‧。‧。‧。‧。‧。‧。‧。‧。‧。‧。‧。‧。‧。‧。‧。‧。‧。‧。‧。‧。‧。‧。‧。‧。‧。‧。‧。
潮藝術─ 2015 國際環境藝術季「看見博物館城」
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rt Project/Paradise: Sustainable Oceans
展覽期間:2015 年6月6日~8月30日
展覽地點:海科館戶外園區
主辦單位: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
活動網站:http://artproject2015.nmmst.gov.tw
FB活動頁:https://goo.gl/R8jaHv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