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

第一次到八斗子,坐著公車經過新舊混雜的平房,
空氣中的海味,提醒著我漁港就在不遠處,
突然間視野變得開闊,一棟新穎的建築出現,
這是我與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的第一次相遇。

其實整個海科館建築,藏著許多令人驚喜的秘密,
藏著歷經日據時代和民國政府的北部火力發電廠,
看似單調灰色系外觀,印記著海洋、魚群的符號,
在形狀不完整的基地內,卻有著流動韻律的動線,
8年的時間,成就了一座的容納海洋文化的建築,
說著在地與海洋的連結,說著臺灣與海洋的依存,
更為八斗子創造一個嶄新面貌的機會與契機。

有次和朋友聊起海科館建築,他提到家中長輩參觀後的感想:
1.很像百貨公司、2.房子還沒有蓋完
朋友聽了之後就決定一定要來參觀!
我聽了覺得很納悶,朋友才解釋說,
因為長輩們看到挑高的建築都覺得是百貨公司,
會說還沒蓋好是因為,看到類似清水模、抿石子的牆面會覺得還沒刷油漆,
加上部分空間鏤空挑高,沒有天花板也讓長輩們覺得很奇怪。

聽完後莞爾一笑,但的確不是每個人都對現代建築有基本概念,
更何況海科館已是受國際肯定的新建築,設計概念也非一般人可以了解,
因此,如何讓大家知道海科館與在地的連結,知道海科館其實是說著臺灣海洋的故事,
我想這也是博物館需肩負的教育使命。


|圍牆逐漸往內彎曲,是告訴你大門口到了。堅硬的石材卻有著流動的線條。



|風雨走廊連結著海洋劇場及主題館。



|在海洋劇場二樓眺望主題館的船艦造型。



|基隆多雨的天氣,讓有著魚鱗造型的牆面,多了歲月的痕跡,也多了不同的表情。



|海洋劇場二樓平台的另一側,可以看到區域探索館,它代表着海科館園區的入口。



|把港口景物納入園區的視野。



|戶外空間帶點高低層次和流動的線條。




這天,公共藝術「泡泡遇」水池沒有放水,
結果許多小朋友和大人就走進去玩耍拍照,
雖然有貼小小的告示,但大家似乎視若無睹,
看似無傷大雅的小小舉動,也可能會造成藝術品加速損壞,
尊重、愛護、用眼睛欣賞藝術品,我想這是一個教育孩子的好機會。


|很喜歡以這個角度看著泡泡遇。








2013年底,作為主要展覽空間的主題館終於開放參觀,
無論外觀結構及內部空間,都有許多值得探尋之處,
無論晴天雨天,找個天來逛逛這美麗的海洋建築。




















置身其中巡航的人群,可以跟著地板上的魚群悠游海洋世界,
地板上的藍色氣泡不斷地往海中流動,甚至消失,
氣泡跑到天花板,跑到牆面,跑到天花板,
甚至隨著光影變化,跟著海底的水草擺動。














 

主題館保留象徵北火電廠的鋼材結構,並鑽出一個個圓形氣泡,
視覺上柔和了許多,更加融入海洋世界的氛圍。
















在新的空間打造兩座用來儲存未燃煤礦的漏煤槽,
重建歷史記憶,讓新舊建築的融合更加有意義。















|錯落於新空間當中的舊鋼樑。



|保留以前的鋼骨結構,在新舊混搭中,賦予歷史建築新的意義。




|相互交錯的樓層天花板,也有著小巧思。



|公共藝術「城中城」。















|主題館.昂首啟航。



|風雨走廊,基隆多雨的天氣需要遮雨的廊道。



|保留北火電廠主要的鋼骨結構,以穩重的深褐色訴說着電廠與煤礦密不可分的歷史。



|行政中心。















|平浪橋和海洋的身影。



|有層次排列的建築。








別以為那是沒完工收尾的建物,
其實是1930年代建造的混凝土基座,
刻意保留下來,強而有力地扛起海科館的重擔使命。







|行政中心屋頂的海浪線條。




造型很特別的燈具,
看起來像是某種專門用途的燈,
而答案就在一旁的漁港中。














。.。.。.。.。.。.。.。.。.。.
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
基隆市中正區北寧路367號
http://www.nmmst.gov.tw

arrow
arrow

    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